香港學生面臨的精神健康問題

為確保學生清楚正確的性知識和藥物濫用的後果,學校每年都會定期為學生舉辦有關性教育和藥物教育的講座,但又有多少講座針對著情青少年壓力問題?

 

疫情經已持續兩年,學生為保持學習進度,在疫情高峰期時須在家中上堂,功課量有增無減,學業壓力比疫情前更大。在這新常態下,已經對香港青少年的心身發展有莫大的影響和改變,而這情況至今只有少數社福機構發現。

 

在這世代,學生真正缺乏的,是在精神健康的援助及服務,並非性教育及藥物教育。香港青年協會在日前公布了「學生情緒及健康狀況」調查結果,總受訪學生約三千七百名,當中接近一半的學生壓力指數高於正常的心理健康水平,許多學生都在自評壓力指數 8 分(1 為最低,10 為最高)。

 

有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專家表示,明白學童未能適應學習環境,學業成績有明顯下降,間接地影響學童的心理健康。專家亦講到,社福機構在疫情底下只能提供有限度的服務,未能全面地向各位學童提供精神健康服務,教導學童在家如何應對學業上的壓力。另外,要全面地幫助學童改善心理健康質素,需要家長的扶持和合作,方可將學童精神健康問題慢慢消除。

 

此外,專家亦鼓勵學童如果面臨任何問題,切勿壓抑在心中,應與熟悉的朋友或家人分享在學業上的困惑,以減低心理壓力負擔。如介意與熟悉的朋友分享,不妨致電任何一間社福機構的輔導熱線,向他們傾訴你的煩惱和疑惑。